第1078章 太子(2 / 2)

承乾却对金券赞叹不已。

“金券真是好东西,如今朝廷印发金券,铜钱金银存于左藏库中,平时发俸禄薪水也方便的多了,地方上的夏税,直接押钞入京,也大大节省运输上的麻烦。”

李超笑着点头。

大唐以前因为缺铜,导致钱荒,一直只能是钱帛兼行,甚至布匹、粮食也充当着实物货币,这对于商品经济来说,当然是极大的阻碍。而如今推行的纸钞,虽然还不是直接的信用货币,但起码在慢慢的改变着钱荒的问题。

毕竟大唐的实体经济问题还是很高的,以前只不过是缺少足够的货币量来匹配这个经济总量,于是才出现各种钱荒导致的问题。

钱钞发俸禄薪水、官府采购,同时朝廷征税税赋收钞,这对整个经济来说,都是巨大的提升。

尤其是百姓纳税用钞,这一条,更是巨大的进步。以前百姓缴纳实物,是非常麻烦的。因为各地的百姓,种植的东西不同,有种粟有种麦有种稻,这就得有不同的征收标准。再一个,各种粮食征收时,也麻烦,百姓得把自家的粮运去官府缴纳,而官府在征粮的时候,不免又会凭白增加许多火耗,最终又增加了百姓负担。

而现在不同了,百姓直接拿着钞到官府交税就好了,税率明白的公示,粮钞转换也都早公示了,按着那公示的数目交就好,不用再担心衙役以干湿啊斗量的时候多少等问题多收粮食。

过去,过方上的衙役是没有朝廷的俸禄的,甚至地方官员都没有直接的俸禄可拿,官员们靠职田、公廨田来做俸禄和办公经费,至于吏员衙役,吏员们靠的是公廨田的钱,以及地方上的一些加派、征税火耗。至于衙役,则大多是一种役,他们是服役的,更没钱。

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导致了地方上的腐败,因为他们也要生存,朝廷不管,他们手里又有权,当然就自己动手拿了。

而现在,朝廷已经把吏员正式纳入了公务员的体系,他们有了薪水。其薪水,由地方官府支付。地方官员俸禄,由朝廷财政直接发给。

如今朝廷征税,地方税收不再全部押解入京,再由中央调拔地方,而是实行三分之一留州,三分之一缴道,三分之一上供中央的新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的是地方上也有财权,保证地方上能供养官吏,保证地方上不再摊派加收各种费用,减轻百姓负担。

当然,有些税种,则是完全上缴朝廷的,比如关税、各种专卖税。地方上能分到的税,主要还是两税的地税和户税,以及一些工商税收。

这一套其实有模仿后世国税地税分家之意,也正是李超最先提出来的。

“朝廷下一步就是彻底不再征收实物税了。”

李超说道,现在朝廷是夏税征钱,秋税征物。但征收实物还是比较麻烦的,一来耗费的人力大,二来容易出现扰民以及贪腐的问题。

“朝廷不征实物,那如何保证糟粮呢?”

大唐吃官家饭的人还是很多的,这部分人朝廷是要发口粮的,包括官、吏、军队士兵以及宫廷人员等,数量还很庞大,哪怕大唐的府兵不需要朝廷发粮饷,但现在禁军常备军已经达到了八万人马。

光这八万常备军就不少了,何况边疆上现在也常驻军队,是由府兵和禁军轮流戍守,这些守边的士兵也是得由朝廷提供粮饷的。而一旦打仗,需要的粮食更多。

甚至官吏们除了发粮,还得发丝绸布匹绵等实物。

过去,这些都是朝廷从地方征收的实物中拿出来的。现在李超说朝廷以后要全面取消征收实物,那这些怎么来。

“市场经济嘛。”李超笑道,“朝廷征税纳钱,收了钱就可以直接采购。需要什么就买什么,需要粮食就采购粮食,向粮商们发出通知,让他们来竞标。开价最低的商人得标,再由他们自己把粮食运到朝廷指定地点,这不挺好吗?”

“可,可粮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太子想反驳,又找不到什么好理由。

李超笑着道,“粮食确实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因此我们要加强监管,比如制订好粮食保护价格,不让粮商们联手打压粮价,伤害农民。同时,朝廷也可以制订一个最高价,防止粮商哄抬物价,以伤害城镇中购买的百姓。”

“当然,粮食这么重要的物资,朝廷的常平仓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每年以平价购入粮食储备起来。朝廷应当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交通要地,设立大型粮食仓库,以储备粮食,并制订一整套储备粮战争、灾荒之时的调拔、发放流程,这样,各地平时存储粮食,一旦战争或灾荒出现,地方仓库不须要再层层上报审核,就能直接照预定流程调拔、发放粮食。”

隋末之时,朝廷各地的粮仓里储存了许多粮食,可却就是不放粮,结果饥民四起,甚至有些仓库的粮食到了大唐贞观之时都还有陈粮。

这就是粮食制度的不合理。

隋朝每年征粮,征收的粮食一部份运往京城,剩下的也都集中在了运河两岸的几座大型粮仓中。这种做法,并不算好。

朝廷手里确实有粮了,可地方上却空虚,百姓手里没粮,地方州县也没粮,百姓的义仓也根本没多久粮。结果就是一旦发现灾害,地方粮食不足,而那些大仓又得层层上报朝廷,最终错过最佳救灾时机。

李超希望朝廷能够有一套全新的粮食征收和储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