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奥斯曼帝国(1 / 2)

远东1628 茶头 1172 字 1个月前

远东赶走了控制印度洋上的西方殖民者,奥斯曼帝国的商人,就开始大规模跨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到东南亚群岛,后来又来到了马尼拉。

与十七世纪的欧洲相比,奥斯曼帝国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技术停滞不前,缺乏当时西欧国家变革社会、提高生产力的动力。在经济技术领域,无论农业和工商业,十七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均未发生根本变化。

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因贸易的扩大、技术的改进、生产的增加和南美白银的流入而有了巨大进步,但受制于行会保守惯例的奥斯曼封闭性经济回避和抵制了这一巨变。

导致奥斯曼帝国的货币急剧贬值和随之而来的经济状况的加速恶化,奥斯曼是最早受到这场政治经济地震冲击的国家之一。欧洲国家对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价格相应上涨,这导致奥斯曼的羊毛、红铜、贵金属大量输往欧洲。行会限于刻板的价格规定,无法在获取原料方面同欧洲商人竞争,结果其生产下降。

因此,奥斯曼帝国与西方的贸易一直存在大量赤字,这不仅吞食了帝国的原料和原始工业,也带走了经济赖以正常运转的硬币。欧洲贸易商在奥斯曼购买原料,而后在欧洲生产,最后又将制成品销往帝国,实际上已将奥斯曼在经济上沦为欧洲的附庸。

十七世纪末一位英国人访问伊斯坦布尔后,对那里的萧条和衰落作了十分生动的描写:“在伊士坦布尔,假如哪位远道而来的异乡人需要合身的衣服,需要纸、笔、墨水、餐具、鞋、帽子,总之,需要那些在世界各城市都可以找到的物品,那么,他将会发现,除了一些质量极为低劣、叫人都弄不清可派什么用场的物品外,几乎啥都没有。摆出来待售的少数商品,要么是英国的、不适宜其他任何市场的出口货,要么更糟,是德意志和荷兰仿效英国造的仿制品,只能把伊士坦布尔看作世界上最低劣、最贫困的都城。”

奥斯曼帝国始终没有达到经济上的一体化,尽管帝国拥有完善的中央集权行政体系,各地区都是经济自行发展的路线形成的松散的组织。并且,它那形形色色的民族是按其宗教归属而不是按照民族来区分的。

以宗教归属关系为主,这意味着帝国内部缺少一个统一的效忠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奥斯曼帝国是许多在相当大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分散群体的摇摇欲坠的聚集体。这种经济组织上的涣散性削弱了帝国对外国思想和经济上入侵的抵御能力。

奥斯曼各地区、各民族的商人在马尼拉购买了大批的丝绸、布匹、瓷器和远东的中低档商品,又在巴达维亚购买了大批的香料,然后满载而归,回到了奥斯曼帝国。面对品种如此丰富的东方商品,装载着大批商品的船只刚一靠港,船上的货物就被奥斯曼帝国各地的商人一扫而空。有的商人还向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四世进献了远东的奢侈品。

这也引起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四世的重视,当他得知远东海军还在海上击败了欧洲八国联军的强大舰队以后,他随即派出了特使来到了马尼拉,希望与远东建立友好的关系,主要是想与远东加强军事上的合作。

虽然现在奥斯曼帝国已经不复十六世纪的巅峰状态,但帝国的疆域依然非常庞大,囊括亚洲西部小亚细亚、黑海北岸的南乌克兰地区、巴尔干半岛全部、匈牙利部分、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各国以及北非沿海的马格里布和埃及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面对这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市场,远东当然不能放过,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与奥斯曼帝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同他们在商业和军事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