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节(1 / 2)

第108章 除恶务尽(抓虫)

话说墨菊前日听到这些话时,起初是根本就不信的。但当她开始反思起自己这段时间的诸多不顺时, 那猥琐下属的话却仿佛长了脚般, 一个劲地朝她耳朵里跑……

今晚这个花园小酌, 墨菊原本准备来个仙气飘渺的出场,再来个血脉偾张的贴身独处。

就连她身上的这几层纱衣也是精心准备好的。据说,是京城最有名的青楼妈妈的几大法宝之一。

这纱衣的妙处就在于, 若是穿者舒展舞动, 它们就会轻盈飘起, 如雾如幔。最勾人的就是,这些纱衣镂空的地方错落有致, 在明亮灯光下一照, 纱衣下曼妙的女体就会若隐若现、半遮半掩。

这纱衣曾为京中最大的青楼拉住了靠山, 也曾为几位佳人觅得了归宿。

如此无往而不利的法宝, 墨菊拿出来时,竟是有种割肉的心痛感。因为纱衣材质特殊,每套纱衣几乎只有头一次穿着时, 才有那种仙气缥缈的感觉。一旦上过一次身后, 那种轻盈飘逸感就会迅速减少了。

下了血本的墨菊觉得今晚这事是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了。

不曾想, 这位谢县尉看也看了, 瞄也瞄了,最后却来一句——该上菜了?!!

眼见着,此番心血又喂了狗,恼羞成怒的墨菊脑中瞬间就响起了猥琐属下的那些话。于是, 她张嘴就把话给喷了出去……

然而,踩住谢县尉痛脚的爽快感还没消散,阴影中,那个飘在半空的公公就一盆冷水把墨菊泼醒了!

“老天啊,我都做什么了?!”墨菊心中忍不住尖叫了起来。

原本是想通过卫川这二人,与大皇子搭上关系,为今后行事做好准备的。

可如今呢?她不但没能如常先生最期待的那样,成为县尉的娘子,从而逐渐把此人控制在手里。而且,因为之前的一时忘形,竟然惊动了这位神出鬼没的“公公”?!

这位公公,她是听说过的。之前尹梅在给常先生的信中,就把戴如斌遭遇了大皇子系高手宦官的深夜警告一事,说过一次。

所以,常先生也提醒过墨菊,若是在卫川见到疑似之人,一定要谨慎对待。即便无法交好,也绝不可与之交恶。

墨菊此刻只想一个白眼,晕倒过去。她可怜巴巴地转过头来,看着谢沛,那哀求之意溢于言表。

不想,这位谢县尉忽然扬起一侧眉毛,嘴角一歪,戏谑地说道:“墨小姐快省省吧,你这模样可没法打动我啊,毕竟我可是好龙阳之人呐……”

谢沛还朝那位“公公”看了一眼,继续说道:“比起来的话,还是这位公公更加诱人一些,啧啧。”

墨菊目瞪口呆,懵逼地从鼻子里冒出了个怪音,就如同烂泥一般,萎顿了下来。

谢沛回到府中后,竟是又等了片刻,才见到了“李公公”归来。

“怎么这么久?”二娘开口问道。

李彦锦贼兮兮地笑了声,道:“之前是想看看他们的来历和后招,如今不用看了,自然是要收点辛苦费了,嘿嘿。”

谢沛听他把墨菊那伙人的银钱都弄走了,就忍不住摇头道:“你这都快养成贼不走空的习惯了……”

“且,就许他们算计咱们,还不兴咱们坑坑他们吗?再说,我没打人就不错了,那点银子也是咱们和下面的人这些天的辛苦费。明儿就给大家发红包去,哼哼。”李彦锦在心里默默给戴如斌记了个账,以后有机会了,自然是要那老小子好看!

墨菊一行人最后是匆忙卖了房子,才离开的卫川县。

他们走后第三日,李长奎突然回来了。

他连灌了两大壶茶水后,喘了口气说道:“人都抓到了,二娘叫上些人,再弄几两车,把那些家伙都给搬回来吧,我一个人不方便。”

下午,谢沛带着三十个手下,和两辆骡子拉的大板车,跟着李长奎出了城。

次日上午,一行人才回到县城。而他们回来时,那两辆板车上已经堆了十几个捆成死猪的嫌犯。

当天晚上,李长奎先把自己这些天的经历说了一遍。

夫妻俩听完,都是怒不可遏。当夜就把这些死猪好好审了一遍。

这些人吃过李长奎的苦头后,有些还嘴硬不说,有些则问啥说啥,只求能给个痛快了。

原来,杨家早在几代人之前,就已经是一个江湖势力之首了。

起初这个名为“三桩帮”的势力,除了杨帮主有一套家传掌法能撑场面外,其他人也只是些寻常闲汉。所做之事,也不过是走个镖,做点小生意之类。

不想,到了杨家兄弟的父亲——杨宝来继承了帮主之位后,竟是渐渐与贼盗云集的平三门拉上了关系。

从那以后,三桩帮倒是渐渐兴盛了起来。但所做之事却越来越让人不齿。

后来,因为不小心惹到了不该惹的人头上,三桩帮险些全军覆没。

自那之后,杨宝来就远离了京城,甚至连府城都不敢呆,寻到了卫川这么个小地方,藏了起来。

他虽然隐藏了下来,可跟着他的那些人还要吃饭穿衣。于是三桩帮就从明转暗,渐渐变成了一个藏头遮尾的贼盗组织。

他们暗地里,用些龌蹉手段,做局设套,蒙骗银钱,抢夺财物,甚至还拐卖人口。

就连杨家如今所在的这个染坊,也是设了套,从马家手里弄来的。

三桩帮做的恶事之中,有一桩八年前的大案最为出名。而杨金博也因为这桩大案,被人追杀得险些去了半条性命。

八年前,北地闹蝗灾,同时蛮族也趁乱加紧了攻势。

当时,北地守军的军饷却被某些人克扣了大半年,军心颇有些不稳。

在蛮族突破了防线,攻占下一处边城后,高堂上安坐的那些人才慌了神。

当时还在位的老户部尚书,费尽心力终于说通了皇帝,给北军加派援军,并把粮饷统统补齐。

为了鼓舞士气,老尚书找到了当时最大的钱庄——鸿泰钱庄,请他们调动北地存银,先把军饷垫付给守军。而户部这边则把朝廷的拨款,存进了鸿泰在京城的本号。

这件事,对鸿泰钱庄不但没什么好处,而且还担着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