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新的高度(1 / 2)

因为大明宫中的禁军基本被武则天通过贺兰敏之控制,朝会上这般争吵与动荡,宫中禁军并没有什么“反应”,没乱事起来。\//禁军将士严格执行武则天的命令,一力维护皇宫的安全。

城中的诸卫也基本被控制住,那些不愿意听服的都被抓获了,因为武则天的行事果断,再加上贺兰敏之一直以来的布置,完全掌握了左右羽林军、左右千牛卫,基本控制了左右金吾卫,并将亲信渗透到了其他诸位中,除了皇朝堂上起了大波澜,诸臣胆战心惊外,军中并没起乱。

坊间百姓倒是没受什么影响,照样过他们该过的日子。

长安城内平静的程度出乎许多人的意外,涉事的每个人都觉得,一场大的变乱变要来到,长安城内应该是一副乌云压城、人心惶惶的样子,不应该这样平静的。如此的平静,太过妖孽,让许多人不适应。只能说争斗的两方实力相差太悬殊,将倒霉的一方没能力兴风作浪。

不过长安城内虽然平静,与往常无太多异样,但朝中大臣都知道,这表面的平静下面蕴藏着汹涌的波涛,可能在须臾间,一切就会暴发,将一些人吞噬!那些不愿意惹事生非的人,不是十分火急的事都不愿意出门,他们呆在自己的府上,小心地打探着长安城内的变化。

这变化是很快就来临的,速度快的同样出乎许多人的意外!

大理寺的官员紧张地查案,已经升至大理寺少卿的名探苏无名领衔查此案。案件并不复杂。因为有吴年安这个非常有力的人证,还有多名诸王曾想拉拢的禁军将士的证词,及他们准备的一些皂甲等武器装备被搜出来,案件很快就大白于天下,这些宗室王谋逆的罪名成立。

其中鲁王李灵夔的儿子范阳王李蔼所招认的供词成为决定性的东西。李蔼也是这次宗室谋划政变的一个核心人物,但在事情败露,诸王被问罪后。他马上改变了主意,做了一件背信弃义的事情,把宗室起兵的计划全盘报告给了武则天。这也让武则天知道了更多宗室王密谋的细节。

这一切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包括武则天和贺兰敏之都很意外,他们没料到上天给了他们如此好铲除诸多宗室王影响力的机会。贺兰敏之无意中提出的让诸王留在长安的措施引发了诸王最直接的反抗。在朝会上针锋相对,并因为反抗的失败,谋逆的罪名被戴到他们的头上,可以给他们定最重的罪,大部分宗室王将结束他们的政治生涯甚至生命,李唐宗室遭遇到最大一次清洗。

这是许多人不愿意看到的,但却是贺兰敏之能接受的。这一切,远比原来的历史上诸王起兵作乱,武则天再派大军平叛所造成的影响小上许多,因此送了命的人也少了不少。少了许多人被杀。这让贺兰敏之少些负罪感,他可以免遭朝中其他大臣的忌恨。当然,让他乐意看到这番情况的是,他在朝中的威望及权势进一步增加,并有了更多的手段进一点掌权。及至迈向更高的一步。

这是一场实力相差过于悬殊的较量,那些有幸了解事情始末的人,在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才发现,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在情理之中,没什么可以意外的。

因为事情发展的太过于迅速。诸王来不及做出周密的安排,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真实地讲,诸王并没时间和机会做出周密的布置,从他们参加李治的丧事结束后,发现不能离开长安,回长封地上,也就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么点时间他们这些一直在封地上的宗室王,不可能在长安培植很大的力量的,他们所能依仗的,就是宗室王的身份及影响力,还有短时间内能积聚的力量。

诸王确实是尽最大努力在秘密积聚力量,但所有的一切行动都是太迟了,他们的根并不在长安,而是封地上,贺兰敏之所提的让诸王留在长安,不让他们回封地,可以说斩断了他们的根,将他们对朝廷施加影响的资本减少了很多。这一点李元轨、李贞等人最真切感受到了,所以他们急切想离开长安,回到封地上,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待在长安差不多是等死,但他们没能如愿!

诸王在长安的行动并不自由,受到约束太多,而且还有不少人隐隐中的盯梢,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有人在采取措施对付他们,诸王再也坐不住了,开始谋划,并准备采取果断行动。

但事情的进展远非他们想象的那般顺利,可以用很不顺畅来形容,作为主要谋划者之一的吴年安被人绑架,更是让许多人心惊肉跳。诸王都不是一般人,吴年安失踪后,他们就知道事情很快就败露,马上做出应急措施,加快力度收买宫中禁军将士,并准备在朝会上力搏一番。